杨玉龙学习博客

茅奖得主王旭烽历经13载写就“西湖十景”,尽情展现“纸上杭州”

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携力作“西湖十景”系列作品日前亮相上海书展,三场活动分别在展场内外举办,既是对“西湖十景”作品的多角度解读,也是对江南文化的探寻。

茅奖得主王旭烽历经13载写就“西湖十景”,尽情展现“纸上杭州”-图1

从中体验千百种人生滋味

“西湖十景”是可以随身携带的袖珍口袋书系列,浓缩了清雅的江南韵味,也让西湖水波荡漾在书展会场。

“作为一个出版人,看到这套书时,我特别激动。”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、本书策划人王晓乐为现场观众展示了这十本小说丰富的构成:扉页上百年前的西湖风景、前言、小说故事、民间传说,以及穿插在文中的诗词歌赋、人文地理知识、摄影作品……这些内容编撰成“一串美丽花环”,描绘出西湖立体而丰富的样貌。阅读轻盈灵动的“西湖十景”系列作品,如行在园林之中,移步换景,透过花窗感受情与景的交融,体验千百种人生滋味。

组成“西湖十景”系列的十部中篇小说,历经十三载方才最终创作完成,这既是王旭烽献给杭州的十封情书,也是寄予读者的十张“杭城名片”。王旭烽以颇负盛名的十处景观为锚点,描摹杭州城为骨架,填充以鲜活饱满的故事、地道真实的市民生活、悠久的民间传说以及数十载的城市变迁,呈现出西湖文学的、文化的样貌,也展现了她书写“纸上杭州”的野心。

在王旭烽看来,西湖是开放的,它平等地对待每个人,接纳每个人。“西湖十景”虽然展现了西湖绮丽的风光和历史沿革,重点还是书写生活在其中的人。“西湖十景”虽然是十部虚构的中篇小说,但其中的许多故事素材,都来自王旭烽的听闻与亲身经历。王旭烽说:“杭州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地方,但它又是一个传奇的地方,传奇成了杭州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个点。”

《三潭印月》等了足足六年

“我从小在杭州长大,在西湖边长大,我家左边就是岳飞故居,对面是风波亭,右边是陆游客居杭州的地方,‘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’。”王旭烽说,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,创作“西湖十景”对她而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
茅奖得主王旭烽历经13载写就“西湖十景”,尽情展现“纸上杭州”-图2

但真正机缘成熟已是多年以后。1995年,王旭烽在西湖附近工作,看到报纸上报道断桥可能要断的消息,她同许多关心西湖的杭州市民一样来到断桥旁。“断桥若真断了,许仙和白娘子怎么相会呢?”带着这样的想法,王旭烽写下了《断桥残雪》。在创作的过程中,她萌生了将整个“西湖十景”都写一遍的念头。

但创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王旭烽坦言,在“西湖十景”这十篇小说中,她最喜欢的是《三潭印月》。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,她都无法动笔写这个故事。“写作的时候,如果第一句你开不了头,反反复复都出不来,说明你写这部作品的时间还没有到来,在错的时间是不能干对的事情的。”直至一个冬夜,王旭烽在散步时看见天空中一轮寂静的圆月,仿佛一颗金黄的、饱满的天空之泪。她觉得自己终于等到了下笔的时机。她一度觉得,越美丽的事物离善或许越远,但在看到历经摧残却始终如一的月亮时才发现“真善美”是可以同时存在的。由此,王旭烽明白了自己想要在《三潭印月》中探讨的命题,完成了这个足足“等了六年”的故事。

西湖是个整理思想的地方

“西湖一定是一个整理思想的地方。你会在这里思考时间的意义、空间的意义、永恒与短暂的意义,思考阴谋与背叛,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割裂……”王旭烽说。

茅奖得主王旭烽历经13载写就“西湖十景”,尽情展现“纸上杭州”-图3

在作家默音看来,王旭烽的“西湖十景”为她理解西湖提供了一把钥匙。“它是一个西湖全方位的导览,包含了人文的、市井的、民间的西湖。”

“正是因为西湖是生活的,它才会产生这么多故事。”王晓乐说,“王旭烽老师无疑是当代作家中书写杭州、书写西湖的代言人,‘西湖十景’的十个故事非常东方,也非常现代、非常中国,它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,以及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。”
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
记者:路艳霞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dy190.com/post/6855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

x

注册

已经有帐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