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栋楼间的小公园,为何成了社区的“网红打卡点”?
走进北京来广营乡绣菊园社区,略显陈旧的外墙透露着社区的年代感。上午阳光正好,不少居住在社区中的老人在楼间的绿化花园中闲坐、散步。
绣菊园社区党委书记邵平介绍,绣菊园社区是建于2000年的老商品房,最早规划时就留出了居民社区活动的空间。“楼与楼之间的绿化花园在我们社区很多。多以仿古的凉亭搭配健身设备为主,但位于16号楼和17号楼之间的小花园就不一样了。”
邵平提到的,是绣菊园社区近日焕新亮相的社区公园,位于两栋同列的居民楼之间。走进这个社区公园,一眼便能被黄色的翻转球墙面吸引。几个小朋友正在墙面前拨弄着翻转球,充满好奇地看着,时不时开心地大笑。
不仅是翻转球墙面,这片区域还配备了橡胶地面、崭新的健身器材、宽敞的活动区和舒适的遮阴廊。“这是我们社区改造的一个新尝试,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也成为居民茶余饭后散步健身、孩子游乐的空间。”邵平说。
老社区新风貌
信息显示,绣菊园社区有近3000户居民,常住人口8275人,老年人口达到1353人,高龄独居老人有140余人。
“每年乡里会下拨20万的专项资金支持社区进行硬件改造,但面对庞大的社区规模,我们只能分批分区域进行逐步改造。”
邵平介绍,近年来,绣菊园社区中的老人和孩子越来越多,社区同时面临多重挑战,包括基础设施老化、环境亟待改善,以及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,上级下拨的资金无法满足多方面的优化。
在来广营乡政府的出面对接下,2023年9月,龙湖公益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共同推动的“一老一小”友好社区建设项目落地绣菊园社区。项目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和资源分析后,决定帮助社区对16号楼和17号楼之间的楼间活动空间进行改造。
硬件改造的同时,龙湖公益基金会还推动了绣菊园社区“爱心暖夕阳”助老志愿服务队的建设。发挥社区低龄老年人时间充足、精力相对旺盛、熟悉邻里情况的优势,以“小老带老老”的方式定点帮扶,既让活力老人老有所为,又让受助对象老有所养。
邵平回忆,“爱心暖夕阳”项目团队成立之初,以入户问候高龄独居老人,评估老人现状、需求和问题、介绍社区近期相关活动为主。在团队服务开展过程中,也会邀请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每月组织一场督导交流会,与社区志愿者们一同梳理问题、调整服务的方向。
如今“爱心暖夕阳”助老志愿服务队在定期入户服务的基础上,每周常态化关注高龄独居老年人居家安全状况、身体和心理健康,并邀请这些老年人到社区活动室参加茶话会、分享会等活动,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。
“现在我们制定的各种帮扶机制,能覆盖小区大概50%左右的独居老人。”邵平说。
在关注老人社区生活的同时,绣菊园社区也注意到,社区中的儿童是最“柔软”的群体,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,是基层治理服务的重点。
为此,在龙湖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的指导下,绣菊园社区特意在社区绿化带开辟出了一个小区域,设立小菜园,组织社区儿童体验种地的快乐。
“有个家长和我说,有一天孩子回到家兴奋地拉着他去楼下,就为了让家长看看,自己种的菜发芽了。”邵平说。
除此之外,社区还组织了暑期电影放映厅、信息安全主题开放式话剧等活动,多措并举助力儿童融入社区集体活动。
社区作为城市的“毛细血管”,呵护好“一老一小”,是社区治理的大课题,也是实现社区和谐、小区安居、家庭欢乐的前提。龙湖公益基金会“一老一小”友好社区建设项目,正回应了老年友好社区、儿童友好社区、社区养老托育服务等多个议题。
龙湖公益基金会适老化改造项目全国总负责人梁晨介绍,截至目前,该项目已经在北京、重庆、深圳的约15个城市社区开展试点,并通过需求调研、人才赋能培育、空间打造建设、社区服务匹配等措施,结合社区实际需求为不同社区定制了不同落地项目,成效初显。
屋子也要“万年青”
国家卫生健康委8月29日发布《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称,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.6岁,正在稳步跨入“长寿时代”。
在居家生活中,不少老年人会因为身体状况的变化产生起居行走、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,房屋的适老化改造意义重大。
家住重庆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的周良英坦言,每次在家中走路都小心翼翼的。
据了解,现年71岁的周良英与老伴儿住的房子建于1986年,距今已将近40年房龄。她坦言,自己患有高血压,同时半月板磨损,老伴儿也因病做过手术,二人行动都不方便。“老房子,光线不好,设施也不具备,晚上起夜总是提心吊胆,年纪大了,我们老两口就怕摔。”
今年年初,龙湖公益基金会“万年青计划”联合当地街道办,走进周良英所在的光荣坡社区,对其居住的房屋进行了适老化的改造。
龙湖公益基金会的项目工作人员经过实地调研,结合房屋构造和老人的生活需求。为其安装了卫生间防滑垫、扶手、助浴椅。同时,考虑到老人起夜的习惯,还为其定制化安装了卧室助起架和入户声控灯,保障老人生活安全。
不仅是周良英,作为“万年青计划”首个落地试点社区,龙湖公益基金会的项目成员实地调研了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100户困难老人的改造需求。根据个体差异,门铃、小夜灯、防滑垫、座椅扶手等生活配套用品陆续出现在老人们家中,花洒低位改造、明装电线包裹等轻量工程也在快马加鞭。没人想到,这些相对简单的改造,竟能为老人们增添如此多便利与幸福感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万年青计划”不仅针对居民个人房屋进行适老化改造,还围绕社区公共空间,如社交活动场地、康体场地、静谧休闲场地等3大场景,从通用类、功能类和绿化类三大维度,提炼设计出34项人文关爱细节,包括适老坐凳、双层扶手、轮椅停放、无障碍坡道等各项适老细节的改造升级。
据梁晨介绍,在各级住建、民政、统战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,龙湖公益基金会已累计已在重庆、沈阳、苏州、上海、赣州等17个城市落地“万年青计划”,改造超过107个城镇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,已形成了34项室外改造人性化细节和28项居家环境改造产品包,室内改造通过“一户一表”,根据个体需求“量身定制”,逾13.6万位老人从中受益。
让公益可持续
社区是每个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,以公共需求和个人需求为主体的服务,都会发生在社区里。
近年来,各部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,满足老年人社区公共服务、居家生活、成长空间、发展环境,健全覆盖全人群、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,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。
同时,不少企业也投入到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中来。作为国内知名地产企业下属公益基金会,龙湖公益基金会已经将助力改善“一老一小”生活质量的公益项目连同乡村振兴,共同列为公益战略之一。
一个基金会,如何能做到支持多地多个社区的改造建设?
梁晨介绍,以往基金会的主要职能是为需要帮扶的对象进行持续的资金支持。但基于多个项目实践,龙湖公益基金会希望可以“授人以渔”,将龙湖集团的服务理念带给更多的人,更深度参与到对帮扶对象的改善中。
以“一老一小”友好社区建设为例,龙湖公益基金会发挥龙湖空间建造专业资源及服务优势,沉淀成熟的适老化改造标准,在国际级标准框架下,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开发了《“一老一小”友好社区建设指南》(下称《指南》),确定友好社区的评价指标,让建设工作向标准化,专业化发展,并有能力向全国复制推广。
“我们从制度友好、文化友好、环境友好、服务友好四个维度确定了社区发展的目标,设立15个二级指标、75个三级指标,用于评估社区的‘一老一小’友好程度,也是指导社区发展改善的重要参考工具。”梁晨说。
除此之外,在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,龙湖公益基金会发现,即便每个社区的规模不同、人口结构不同,但对于“一老一小”友好社区的建设有着相似的目标。基于《指南》制定的相关指标,龙湖公益基金会从需求调查、社区友好建设人才培养、空间改造、社区服务四个维度研发了标准化工具。
“这些标准化工具,一般在完成项目后由社区自己推进,比如《一老一小友好社区服务包》,绣菊园社区的‘爱心暖夕阳’团队便是服务包项目之一,由社区自行推进起来的。”梁晨说。
功不唐捐,玉汝于成。截至2024年6月,龙湖公益基金会在乡村振兴、一老一小等领域开展各项帮扶计划,已累计帮扶超228万人。但数字不是衡量效果的唯一标准, 龙湖公益基金会更关注公益的可持续性,不仅是直接让帮扶对象本身受益,更希望对社区和社会产生更长远的影响。未来龙湖公益基金会将如何继续深耕?对此还有无数的想象空间。
作者:Aiden
编辑:王潇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