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玉龙学习博客

全国多地清退公共自行车 杭州“小红车”为什么这样红?

潮新闻 记者 鲁杰 曹坚

视频加载中...

继今年6月杭州“小红车”19处服务点拆除后,第二批45处服务点拆除工作也在进行中,引起不少市民热切关注。

这些“小红车”服务点为什么要拆除?火了这么多年的“小红车”要退出了吗?

当然,市民们的疑问也并不是空穴来风。近年来,全国多地纷纷退出公共自行车项目,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等。究其原因,如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生存空间被挤压,“江湖地位”受到挑战等。

如此市场大背景下,杭州“小红车”服务点拆除不免引起社会猜测。

而杭州是国内最早诞生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城市,因红色车身被称为“小红车”。曾经一度红遍全国,吸引近300座城市地区“取经”。

历经16年发展后,“小红车”还受欢迎吗?带着疑问,在杭州街头,“小红车”能给出怎样的答案?

全国多地清退公共自行车 杭州“小红车”为什么这样红?-图1

不同城市不同选择:有退运,也有加码

退出、停运、谢幕……近年来,城市公共自行车频频发出“停止”信号。

一度风靡全国的公共自行车,为何被抛弃?公共自行车到底怎么了?社会中充斥着诸多疑问。

那么,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究竟如何?

2017年,一则《关于武汉公共自行车停止运营的公告》,引发武汉市民热议。从全面投用到全面停运,公共自行车在武汉的生命周期,不到10年。

2018年10月15日零时,广州公共自行车选择了停运。

2021年3月起,发展近10年,保有量近12万辆、网点数量近4000个、用户超100万人的北京公共自行车淡出公众视野。

而后,呼和浩特、宣城、扬州、无锡以及上海闵行、奉贤等多地公共自行车掀起“退出潮”。

在交通专家、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看来,无非这两点原因:一是共享单车挤占市场,使用率、使用人数下降;二是营运企业得到政府补贴减少,经营出现困难。

不过,公共自行车在“退出潮”下,也有城市在升级加码。在山东济宁,截至今年6月底,济宁市公共自行车总骑行量已达172.15万人次,同比增长36%;苏州、诸暨、平湖、济宁等多地纷纷亮出同一“业绩”:公共自行车租用量迎来增长。

全国多地清退公共自行车 杭州“小红车”为什么这样红?-图2

一位市民正在租借“小红车” 曹坚 摄

视野回到全国首个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城市,杭州公共自行车发展如何?

“‘小红车’不会退出,是优化。”杭州市公共自行车公司总经理助理金根胜从“小红车”服务点扫码取出一辆崭新的“小红车”,一脸骄傲地向记者介绍起新服务点的特色。

“‘小红车’的需求量依然火爆。”金根胜拿出一组数据,从2008年起,杭州公共自行车的租用量连年上升,连续多年租用量超过1亿人次。虽然受共享单车影响,但近几年来租用量仍在8000万人次左右。

面对需求量回落,“优化”是杭州公共自行车自我突破的关键。在扫码租车、电子围栏等重大升级后,今年再次加码,计划在主城区范围内拆除约200处服务点位,并新增400处服务点,电子围栏服务点增加至1000个。“拆除正是优化的一步。随着城市建设、道路情况的变化,服务点布局也需要跟着市民需求进行优化。”

优化升级让“小红车”更受欢迎。据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“小红车”在主城区范围内租用量在2700万人次左右。和去年同期相比,增加了约180万人次的使用量,同比增长7.14%。

被称为全国城市公共自行车“第一城”,杭州做对了什么?

全国多地清退公共自行车 杭州“小红车”为什么这样红?-图3

“绣花”功夫让杭州小红车“最好骑”

别看小小的一辆车,牵带出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。

2022年,全球自行车指数的榜单上,全球90个对骑自行车的人最友好的城市里,杭州名列第7,是亚洲唯一进入前10的城市。

“骑行友好”的背后“小红车”功不可没。

吴伟强表示,完善的设施服务是“骑行友好城市”的特质之一,而“小红车”正是杭州公共交通设施的关键一环,降低了在杭州骑行的门槛,街头巷尾的“小红车”,让市民随时随地就能开启一次骑行之旅。同时,“小红车”车辆状况、运维、服务点等总体上是正面评价,用户满意度极高。

近年来,“小红车”在运营管理上做足绣花功夫,让杭州“最好骑”。

全国多地清退公共自行车 杭州“小红车”为什么这样红?-图4

正在等待拆除优化的“小红车”服务点。 曹坚 摄

如服务点拆除行动,是对“小红车”运营管理的再细化。金根胜介绍,租用量和可替代性是服务点是否拆除的考量标准。对于日均租用量较低的服务点会优先考虑拆除,同步结合考虑附近服务点情况,有些点可能租用量低,但周边没有其它服务点,有一定需求存在,也会考虑保留。

如经过数字化系统分析,位于拱墅区的4012服务点,日租用量在10次以下,而该点位附近500米内有6处服务点,并不影响市民的使用。而离4012服务点600米处,位于九龙仓·天玺小区的南侧,同步新增了一处“有桩+电子围栏”的服务点。

居民需求有变化,“小红车”也跟着升级。金根胜介绍,以前服务点设置在西湖景区、公交站、客流量大的城郊结合部,运河两岸及西溪景区慢行系统、市区主要道路及社会停车场等。而如今对现有网络分析后,围绕新建小区、学校、商城等布局,贴合居民需求,离居民区更近一点。

其实,在此之前,“小红车”有过两次重大的升级,从单一刷卡转变为“刷卡+扫码”,从单一实体桩转变为“实体桩+电子围栏”。10年来,身为“小红车”铁粉的小朱感受到“小红车”最大的阻碍便是“还车难”问题,而扫码租车、电子围栏、免押金等功能的升级有了一定的缓解。

这些功能在金根胜看来,都是在市民的需求中发展的。

2016年8月,杭州公共自行车就在西湖景区周边沿线的100个服务点,推出“扫码租车”服务。直到2017年9月,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实现了“扫码租车”的全覆盖,从IC卡到APP和小程序。同时,就市民提出的高峰时期还车难问题,新增错峰还车、隔夜还车等功能。

全国多地清退公共自行车 杭州“小红车”为什么这样红?-图5

升级为“电子锁”的“小红车” 曹坚 摄

2023年起,杭州公共自行车为了进一步破解“还车难”问题,进一步建设电子围栏、投放电子锁车辆,推出电子锁公共自行车“延时还车”、线上“隔夜还车”、支付宝小程序免押金租车等功能,在保留“有序借还”的同时,有效缓解早晚高峰“还车难”问题。

也正是“电子围栏”、电子锁、免押金等功能升级,让“小红车”租用量回暖。金根胜指着租车软件“叮嗒出行”的数据,一脸欣喜。“自去年以来,新注册用户已超120万人,还在持续攀升。

全国多地清退公共自行车 杭州“小红车”为什么这样红?-图6

杭州公共自行车新增“电子围栏”服务点、电子锁“小红车”。曹坚 摄

此外,在“小红车”的背后有一支30人的热线电话客服团队,记录市民的建议、投诉,经过研判分析后,落地为实际的优化升级。如2017年,不少市民通过热线投诉,夜间服务点满架无法还车,根据需求上线“隔夜还车”功能。

“小红生活”是杭州公共自行车“服务为民”理念推出的隐藏服务。服务点不单单是借还车点,还是旅游咨询亭、微笑亭、便民维修点、城管驿站等,让“小红车”圈粉无数。

这几天,“小红车”又默默开通了境外人员注册渠道,换句话说,外国人在杭州也可以“丝滑”租用“小红车”。

“市民需要什么,我们就跟上什么。”金根胜说。

全国多地清退公共自行车 杭州“小红车”为什么这样红?-图7

公共自行车未来将骑向何处?

尽管在共享单车发展潮中,公共自行车受到了一定冲击,但不少城市仍在升级加码,不得不提的是它们的发展秘诀。

在吴伟强看来,公共自行车在不同城市的不同际遇,背后反映的是城市在政策投入、市场需求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。如有些城市对公共自行车投入较多,在设施、维护、运营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保障;投入少的城市,设置的站点少,导致公共自行车覆盖面较小,用户体验不佳,最后导致“退出”。

目前,公共自行车发展好的城市都有“个性”,甚至是在经营管理上的“杀手锏”。

出行体验感不佳,是记者在采访中收到的最多反馈。虽然公共自行车拥有骑行一小时免费等价格优势,但是还车难、站点少、刷卡借车等缺点,让不少追求便捷的市民难以垂青。

技术升级是破题关键。如苏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车“扫码租车”服务,实现了“苏周到”“永安行”“支付宝”等多渠道扫码租车,市民租车、还车更便捷、更智能化;而绍兴、嘉兴、台州等地推行的无桩自行车,不必靠桩停车,有效解决了还车难的问题。

全国多地清退公共自行车 杭州“小红车”为什么这样红?-图8

钱塘江畔,组队夜骑“小红车”的杭州市民。 曹坚 摄

创新运营亦可力挽“颓势”。经营管理的好坏决定着公共自行车的“生死”,在苏州和常州有着特别的经营模式,让企业参与建设运营。如永安行科技公司负责常州市区有桩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,企业自主投资,自负盈亏;而苏州则借助永安行科技公司实现了优化站点、支持支付宝扫码骑车、车辆动态跟踪管理、无桩换车等功能。

山东济宁在运营方式上别出心裁,为需求高的学生群体定做“团体卡”“爱心卡”;杭州公共自行车则累计推出1万多辆“亲子车”,增加了后排儿童座椅,得到许多市民和游客的青睐。

“自我造血”是可持续运营的保障。吴伟强说,公共自行车由于其公益属性,多靠政府政策扶持或补贴。市民在骑行时,也大多可免费使用一定的时段。这也造成了公共自行车公司多依赖“输血”,一旦政府支持力度降低,运营就陷入困境。

而作为公共自行车全国“第一城”的杭州,最值得说的便是“自我造血”功能。目前,杭州“小红车”的计费标准为每次骑行1小时内免费,超过1小时的部分每小时1元,单日单次5元封顶,单日的租用量在20万人次左右,而订单量的98%都是免费用户。

如此庞大的规模,如何做到“不吃力”?金根胜解释其中的秘诀,即“公益性服务,市场化运作”。由政府财政负责硬件设施投入,运营费用则通过企业市场化运作解决,如服务点亭棚广告资源的出让、服务亭的租赁开发等。

除了技术升级、精细运营以外,吴伟强认为杭州的自然环境、文化底蕴、设施服务以及骑行氛围,展现“骑行友好城市”的特质,也为“小红车”的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空间。

如今,看似没落的公共自行车,实则在默默“进化”,通过技术升级、优化布局、创新运营模式等方式突破短时的困境,让其行稳致远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dy190.com/post/6295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

x

注册

已经有帐号?